主宾省

第五届西洽会

四 川 省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中国西向南向开放门户,是中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资源大省和科教大省。常住人口8300万,居全国第五位;面积48.6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五位。

      战略位势更加凸显。四川历史底蕴深厚,自古是国家战略大后方。四川西靠青藏高原,形成独特的战略屏障;东融长江经济带,联通江浙沪出海口;北经新疆、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连接欧亚大陆;南沿西部陆海新通道,是我国西部地区通往东南亚最近通道。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支持成都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等国家重大战略在川加快实施,四川能级跃升、位势提升迎来重大机遇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明确“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既为四川未来发展标定了方位,也为企业来川投资兴业拓展了舞台。

      经济持续向好向稳。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2022年达到5.67万亿元、增长2.9%,总量稳居全国第6。成都跻身全国超大城市之列,全国第三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7个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均超2000亿元,其中绵阳、宜宾逾3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分别为3.8%、8.4%、-0.1%,高于全国0.2、0.9、0.1个百分点,正稳步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2022年,四川实现外商直接投资 (FDI)35.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30.3亿元、增长5.2%。进出口规模增加到10077亿元,居全国第8。

      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天然气、页岩气、锂矿等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铁矿等5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二,石墨等6 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三。依托四川“水、风、光、气”优势,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成效巨大,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提高到85%以上。水电装机规模近1亿千瓦,全国每100度水电就有28度出自四川。“西电东送”年外送电量超过1500亿千瓦时,是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1.3倍。金沙江下游梯级开发规划的乌东德、白鹤滩等4座大型水电站全部建成,总装机容量达到4646万千瓦,是三峡电站的两倍。白鹤滩全面投产标志着在长江上游建成了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为此点赞。加快建设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天然气年产量居全国第1,“川气东输”年均输出140多亿立方米。加快建设“三州一市”光伏发电基地,凉山“大风车”一年转出117亿度绿电。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四川成为人均碳排放量最少省份之一。

      交通枢纽便捷畅达。四川正加快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五年完成综合交通投资1.5万亿元,2022年进出川大通道增至41条,高速公路达到9179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6033公里,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39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558公里,民用运输机场增至16个。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成都成为内地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城市。西成、成贵客专建成通车,开工建设成达万、成渝中线、成自宜等高铁,更快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增长极。“世纪工程”川藏铁路、西宁至成都铁路提速建设。内河航道通航里程约11000公里、居全国第4,18个港口年吞吐能力近1亿吨,港口经济腹地覆盖全省并延伸至滇黔和陕甘部分地区。四川正全力打造中国民航发展第四极,拥有通用民航机场16个,成都是中国第四大航空枢纽、中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2022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开通航线375条,其中国际和地区航线131条。中欧班列(成渝)五年平均开行数量占全国33%,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累计开行1482列。新成昆铁路全线建成,开通运行中老班列,更好拓展东南亚大市场。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四川产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优势突出,工业涵盖41个行业门类,形成了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万亿级产业集群,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飞机制造和动力设备制造基地。电子信息、能源化工、食品轻纺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成功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成都生物医药、成都轨道交通装备、自贡节能环保成功创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落地四川时代动力电池、京东方、通威太阳能等百亿级产业重大项目,引进空客全生命周期服务等重大外资项目,引进培育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规划建设“中国牙谷”,初步建成全国最大的口腔产业集聚地。新增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8家。数字经济全面赋能,网络强省、数字四川、智慧社会加快建设,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更加广泛运用。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正式建成,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枢纽节点,算力排名全球前十的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序列,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成为全国首个“碳中和”绿色数据中心。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4324亿元。消费升级激活潜能,成都成为全国首店经济第三城、夜间经济第一城,培育形成太古里、SKP两大世界级都市高端商圈。实施服务业“三百工程”,9个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活力显现。新能源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快速增长。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异军突起,网络交易额居全国第6。

      创新开放势头强劲。四川对外开放迈出步伐,综合保税区从1个增至2022年6个,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连续4年居全国第1。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增至8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增至20个,国家级服务贸易平台增至9个,国家级经开区增至10个。四川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2%,规模居中西部第1;在川落户世界500强企业累计377家,居中西部第一;获批在川设立领事机构23个,成都成为上海、广州之后的“领馆第三城”;建立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440对,居中西部第一。四川创新势头越来越强,是全国唯一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134所,其中本科高校53所,有8所高校的14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入选学科数量居全国第9。现有两院院士65位、66人次,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80多万,专业技能人才1056万人,正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实施“科创10条”,研发经费投入居中西部首位,创新能力从全国第11位升至第9位。西部第一个国家实验室挂牌设立,国家大科学装置达到10个、居全国第3,建成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4家天府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达到9个。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营,新建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47个、达到195个。实施15个重大科技专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45项,歼20、华龙一号、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等国之重器在川问世。建成国家技术转移机构22个,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产品项目1142个,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万家,创新驱动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营商环境日臻完善。四川对标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提升至99.2%,“全程网办”事项占比提升至94.9%。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11万亿元和9万亿元,金融业总资产居全国前列,存贷比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82.6%。组建四川银行,打造地方金融旗舰。境内外上市公司增加74家,是上个五年的两倍。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有力,成都纳入全国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实施意见》《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系列政策举措,以及缓解中小企业困难13条、扶持个体工商户10条、电力10条、税收10条、金融19条等举措,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2022年,全省民营经济主体804.1万户、增长7%,占市场主体总量97.4%,民营经济增加值3.05万亿元、增长1.2%,占经济总量的53.7%。

      生活环境巴适安逸。四川医疗教育水平较高,每千人执业医师在全国排位靠前,华西医院享誉全国。三级医院达到310家,居全国第1。建成全国第四大规模现代教育体系。成都,是全球唯一能够遥望5000米以上雪山的千万级人口城市,市井烟火与繁华都市相融共生,连续14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文旅融合聚势蓄能,新增6家5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8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6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13个,数量均居全国第1位。建成四川大剧院、成都城市音乐厅、东安湖体育公园等重大文体设施。皮洛遗址石破天惊,三星堆再醒惊天下,大熊猫超级IP吸粉全球,九寨沟盛妆归来更加迷人。